【拨云睹日】成“人”方能“育人”—— 听蔡可博士讲座“高中课改深化背景下的语文课程教学”有感

 



婕周丽蓉名师工作室成员,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教育硕士,语文高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4年。教...



罗  婕

周丽蓉名师工作室成员,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教育硕士,语文高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4年。教学有激情、有能力,新课改及教学科研意识强,已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曾获市级优秀党员、校级优秀班主任称号;曾荣获全国中语会“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融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昆明市高三复习课课赛一等奖、三次参加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分获一、二等奖及优秀奖。多次被市教科院和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聘为主讲教师及讲课专家,承担教师培训工作;多篇论文分获省级、校级二、三等奖,并在国家级、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参与过两个市级课题研究。
时隔1年零2个月,再次聆听蔡可博士的教诲,醍醐灌顶,感慨良多。

蔡可博士在去年的基础上,更为深入详尽的为我们专业解读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并强调核心素养,不只是内容层面的提出,更涉及教与学方式的变化。多文本阅读、项目学习、情境化教学、任务化教学等有关语文教学课程设计的方式方法不断向我们袭来;如何引发学生学习行为发生的强调更是提出了教育教学课程研究的核心点所说在。

因此,2017年的高中新课改是一场有变革性意义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将有着巨大转变——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转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也就是说教师要有创设情境与任务的能力,关联学生已有语言经验、富有驱动力的开放性问题,引入实践环节、设计对接生活的场景。培养健康完整的人是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使命。只有教学理念与方式的改变,“育人”的教育使命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育人”是这次高中课改最根本的改变。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教学方式、教师角色的转化都是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思想展开的。

听完这次讲座,我想了很多。诸多思考中最为明晰的一点就是:要“育人”,培养有素养、有技能的合格公民,那育人者即教师首先就要成长为这样的人。蔡可博士说,解决真实情境的能力就是素养。那我们教师是否具备核心素养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次改革的效度如何。教师成长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从上而下的必然。

老师只会用教参教那肯定是万万不行的了;那只会教死知识、“掉书袋”或只关注教学,不关注实际的老师,那也是十分不可行的了。那我们到底该如何去改变,让自己具备能担任好未来教师这一角色的能力呢?

就目前的思考看来,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首先要具备两点意识:一是知识要教“活”,而不是教“死知识”,对知识的教授要放在具体情境中来。比如同是教比喻的作用,就要有是在摹写状物时的比喻,还是抒怀寓情时的比喻的不同讲解,而不是笼统的泛泛之谈;二是在提高学科素养的同时,要将所学有意识的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来。比如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生活中与人的交流或有障碍,用语没有对象、层次意识的话,那说明语文学习对于他而言只是死东西,那这个语文老师是没具备语文素养的语文老师。

而这两点意识的形成,归根到底与语文教师是否具备阅读力与思考力息息相关。只有贴近生活,将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力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来;关注思考时代走向、物态常识、人情变化等有生命的活的存在,那解决复杂真实情境的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当有一天,我们能以自己的所学、所从事的行业为切入点,在不段精进专业能力的同时,将其迁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我想人的素养也就得以完善了。那时,老师将不再仅仅是老师,而是以成为教师作为开始,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有素养的人。

忘了学校所教的所有知识,才是教育,那做了一辈子老师,但最终并没被职业化,贴上“教师”标签的老师也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人。

为了未来,努力“成人”。


    关注 香远益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