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9·梁钊韬教授百年华诞专题】张超:《气、生机与巫术:梁钊韬宗教“气论”研究及价值》

 

梁钊韬的巫术-宗教研究是其早期研究成果,通过详细描述气论与生机论的成果,揭示其宗教研究思想中所具有的象征论、宗教经验论等现当代特征,并继而表明巫系统研究在中国整个宗教体系研究中的学术意义。...

三清山
作者简介】张超,河北唐山人,厦门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宗教人类学、感觉研究。

摘要】梁钊韬的巫术-宗教研究是其早期研究成果,通过详细描述气论与生机论的成果,揭示其宗教研究思想中所具有的象征论、宗教经验论等现当代特征,并继而表明巫系统研究在中国整个宗教体系研究中的学术意义。其以“气”为基础的宗教研究具有感觉研究的方法特征,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研究路径能够成为现当代中国萨满区域性研究的整合工具,并将有利于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梁钊韬;巫术-宗教研究;气论;现当代意义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68-73.

梁钊韬先生在振兴中国人类学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秉持人类学四分支的学科体系,综合运用四分支的学科理论与方法,为后辈人类学的研究树立了典范。梁钊韬先生的宗教研究是其人类学研究的早期成果,相比于梁先生的考古、民族等其他研究成果,其宗教研究论著虽然不多,但是梁先生的宗教研究却有重大的学术贡献。比如其将人类学的巫术研究理论与中国早期历史文献(如《十三经》及其《注疏》等)相联系并结合自己在云南与粤北的实地调查,对中国的古老巫术进行了开创性研究;[1]将瑶族宗教看成是精灵崇拜、有灵崇拜和妖物崇拜而非道教,[2]这些观点在当时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梁先生离开我们的三十年间,人类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理论、新视角层出不穷。身处现当代的学术氛围中回顾梁先生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梁先生的许多观点仍具有前瞻性,某些宗教研究视角仍旧对现当代的人类学宗教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本文主要结合梁钊韬先生的巫术-宗教研究成果揭示其早年宗教研究的现当代意义。
一、梁钊韬先生的“气论”研究
(一)气:理解中国巫术的基础

梁钊韬先生的“气论”产生于其“巫术-宗教”研究,而“巫术-宗教”这一概念是从英文Magic-Rligion翻译而来的,它的含义是指“从巫术到宗教这一过渡阶段的宗教文化现象”。[3](P1)笔者认为梁先生的“巫术-宗教”概念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典型性萨满,非典型的复合形态萨满、民间巫术等。“气”是梁钊韬先生进行气巫术-宗教研究的根本立足点,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与人类学宗教研究中的“马那”概念相联系,一方面说明了“气”的本质性特征,另一方面也扩展了“气”的含义。梁先生认为,“气”进一步引申成了阴阳观念(上升的气称为阳,下降的气称为阴),而这些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来自于原始社会人们的思想,而它的原型就是“马那”。中国社会的一切巫术行为或民间迷信都是根据气的基础观念和综合了在历史上所接受的种种内外增益的因素而形成的。[3](P48)物与物间本来不发生关系,由于有了气,才引起了异物互相影响而发生感应。而物与物之间这种通过气而产生的感应就是巫术实行的依据。

(二)气的本质论与形附论

笔者认为梁先生研究的“气”可以概括为两种存在形式:本质论的气与形附论的气。所谓本质论的“气”指气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本,其与道家所论述的“一”“玄”与“道”具有同等的意义。梁先生引述《抱朴子·地真篇》具体阐述了这种本质论的气:

“道起于一,其贵无隅,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金沉羽浮,山峙川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存之则在,忽之则亡;向之则吉,背之则凶;保之则遐祚罔极,失之则命雕气穷。老君曰:“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一之谓也。”[3](P37)

梁先生认为,上面所说的“一”之“恍惚”与“气”的抽象相同。也就是说本质论的气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所有有形的事物都起源于这一本质论的“气”。

所谓形附论的“气”指气本身无形、无声、无色的浑沌之气,附于事物上即能呈现它的性能。[3](P48)气能够依附于不同的情境,从而产生不同的性情。但是性情只是物质的属性,并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说,气依附于某些已经存在的物质上,从而产生了某种特性。在这种形质论之下,气与形(物质与精神、身与心,灵与肉等二元关系)是统一的。而这两者的对立却成了西方哲学的根本性矛盾。与西方不同,梁先生对气的研究为我们表明了中国哲学中上述两元的融合。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上述两两对立关系并不存在矛盾,而是相互依赖的关系。物质不能离开气而存在,没有气的物质根本不能够被称为一种物质,因为任何物质都具有某种特性;而同样的,气也不能够离开物质而单独存在,气只能依附于已经存在的物质之上才能够表现出气所要表现的精髓。

(三)生机观:气论的象征性扩展

生机观是中国古代巫术的另一个基本要素。所谓生机观指巫术的操控原理是以生物生长繁殖作为象征并且通过对生物生长的模仿来达到巫术控制的目的。在梁先生看来,许多巫术操控都是宗教生机观之下的宗教行为。兹对梁先生的生机观进行详细说明。

中国古代巫术的生机观规律的作用基点是阴阳观念。中国巫术神秘性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象征原理。而阴阳观念是由气的观念产生的,可以这样理解:气的上升为阳,气的下沉为阴。气的这种变化引起了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比如在《周易注疏》中是这样描述阴阳的:“天下之万声,出于一阖一閉;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万数,出于一奇一耦;天下之万象,出于一方一圆;尽起于乾坤二画。”[3](P65)阴阳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气的两种状态,其继而引起了寒暑的变化、日月的运行等基本的自然运动。而阴阳这一基本的生机观经过中国历代的演变与发展逐渐发展出了一套相互联系的更加细致化的系统,这套系统成了解读中国巫术运行的基本参考。该系统通常从阴阳推列五行,又将其与季候、方位、月令、干支、律中、声音、味、臭、色以及代表各种意义的帝、神、精灵等各方面相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巫术操作方法基本上都与此有关。[1]【201701·人类学】高丙中:《元旦与春节:作为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

[2]【201702·人类学访谈】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徐杰舜谈即将出版的《汉民族史记》——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民族历史记忆

[3]【201703·人类学】赵旭东:朝向一种有自信的中国人类学

[4]【201704·人类学】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丨徐杰舜:《“奶啰呵!”:50年前在侗寨的田野体验》

[5]【201705·人类学】书海悦读丨Marjorie Shostak:《妮萨:一名昆族女子的生活与心声》

[6]【201706·书海悦读】郇建立丨现代性的两种形态——解读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

[7]【201707·人类学访谈】郑艳姬: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访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蒋炳钊教授

[8]【201708·人类学】马丹丹、王晟阳:中国人类学从田野回访中复兴(1984~2003年)

[9]【201709·人类学】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丨褚建芳:我在田野中的几次落泪

[10]【201710·人类学】王明珂:我们生活在“虚拟世界”中

[11]【201711·人类学】陈志明:《泰国北部的云南人:族群形成、文化适应与历史变迁》·序

[12]【201712·人类学】学术资讯:人类学公众号·集结号(2017版)

[13]【201713·书海悦读】刘永红丨族群及其未来:我们如何面对——读哈罗德·伊罗生《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14]【201714·人类学】张文义:人类学到底研究什么?

[15]【201715·梁钊韬教授百年华诞专题】人类学者方阵:梁钊韬教授

[16]【201716·梁钊韬教授百年华诞专题】王建民:梁钊韬先生对于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框架的构想

[17]【201717·梁钊韬教授百年华诞专题】徐杰舜:梁钊韬与南岭走廊研究——纪念梁钊韬诞辰一百周年

[18]【201718·人类学】学术资讯丨“医学、社会与文化”亚洲医学人文菁英训练营报名开始!
※ 温馨提示 ※
欢迎您访问“人类学乾坤网:www.ca101.cn”,微信公众号:ca101cn ,微信公众号投稿信箱:ca101@qq.com。

您可向公众号:ca101cn,分别回复关键词:费孝通,岑家梧,李亦园,乔健,王明珂,徐杰舜、周大鸣,彭兆荣,徐新建,范可,张小军,王铭铭,景军,陈志明,滕星,麻国庆,赵旭东,关凯,孙九霞,刘珩,段颖,等,将收到这些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关注 人类学乾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