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凌 耶稣拿什么说服彼得

 

一直到耶稣问了第三遍,彼得忽然省悟过来,感到惶恐。这个问题原来是最重要的吗?他轻视了这个问题吗?...

《圣经》剧照

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之后复活了。他向门徒先后数次显现,亲近的门徒甚至探触了他肋下的钉痕,确认了耶稣复活的事实。

然而,以彼得为首的门徒们并没有找到今后的道路,他们回到了加利利海打渔。对于他们来说,打渔是熟悉的旧业,当初跟着耶稣去了耶路撒冷,指望的是耶稣做王之后能够分享权力和荣耀,甚至已经在最后的晚餐上争夺座位。耶稣的被钉十字架让这期待化为泡影。虽然耶稣复活了,却没有改变这一事实。他不是犹太传统中期待的弥赛亚,没有在地上掌权。门徒们感到虚无是自然的。

这种情形下,耶稣拿什么来说服门徒?

也许他可以说,他只是暂时不掌权,将来必将重来,施行最后审判。这是一般信徒能够接受的逻辑。他没有带给门徒们期待的现在,但可以给他们许诺一个光明的未来。他可以以潜在的、事实上的全能,来解释眼下看起来并非全能的状态。这是神学的逻辑可以接受的。在耶稣受难之前,他曾这样告诉过门徒。现在他如果要教训人,还可以这样做。

但是耶稣没有这么做。他只是问彼得,你爱我吗。连续问了三次。

彼得起初并没有明白耶稣问话的含义。他也许在期待着耶稣问:我是全能的吗?你相信我是无所不能的神吗?在他的内心深处,期待着这样的释疑,他没有想到耶稣会问是否爱他这个简单的问题,因此没有反应过来。 一直到耶稣问了第三遍,彼得忽然省悟过来,感到惶恐。这个问题原来是最重要的吗?他轻视了这个问题吗?既然这样,在先前那样轻易回答的时候,他对耶稣的爱是真实的吗?

从彼得产生的惶恐之中,耶稣确认了彼得是爱他的,或者说唤醒了彼得心中淡漠下去的爱。耶稣因此放心交给了他牧养羊群的任务。

耶稣还明白地告诉彼得,这个任务没有光荣和权力可言。它甚至剥夺了彼得起码的自由,以及生命。耶稣明白地告诉了彼得这一点。他并不担心彼得会失望或者承受不住而放弃。

因为耶稣确认他唤起了彼得心中的爱。爱,而不是权力或全能,才是耶稣的逻辑,也是新约区别于旧约的真正逻辑。爱就是全能,以及无所不能的救赎。

在旧约和新约中,神使用权力的方式是根本不同的。旧约中的上帝好像人间的君王,经常以人们习惯的现实的方式使用权力,以雷电毁灭所多玛城或者降灾惩罚埃及。人们因恐惧而服从上帝的权力,亦即律法。但这不能阻止他们犯罪,不能使他们得到救赎。

耶稣的权力观完全不一样。他拒绝魔鬼的提议把石头变为面包。他拒绝做万国的君王。他甚至拒绝显示神迹,尽管偶尔不得不为之。因为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权力,不是他遵从的逻辑。他甚至表现为一个无法自救的弱者。可能他真的就是这样,一个不能在十字架上走下来的神,尽管他复活了。他不是旧约中那个全能的上帝。但他是神,也是全能的。是爱的全能。

他向彼得传达的,是这个信息。彼得领会了。为了保护和培育这种信息,赐下了圣灵的保惠师。 约翰福音里的以上情节,在耶稣复活的叙述中是最详细的,其他三部都相对简略。可以说这里保留了最完整的福音信息,后来为使徒保罗在爱的讲道中发扬光大。

犹太人不能领会。因此他们放弃了拯救,仍旧活在地狱中,盼望着按照旧约中逻辑的拯救,期待着旧约中那个看似无所不能生杀予夺的上帝。实际这样的上帝已经一去不返。这样的上帝其实反而并非是全能的,他没有做到自己最大的一件事:人类的救赎。新约的神放弃了看得见的权力,却反而无所不能。

这就是神的逻辑,和我们看得见的不一样。我们无需为生活中偶尔的每一件幸运或不幸感谢神,因为这并非神的直接安排或干预。有大量的偶然性,甚至反面的例子。汶川地震或者毒气室。你不可能说这出自神的安排。但是,我们应当时刻为了我们身上被唤醒的爱的品性、为了我们拥有的心灵的力量感谢神,并向神祈祷这种恩典。

因为,除了心灵的力量,神和我们一样一无所有。
袁氏物语
    袁凌

作家、媒体人

文字世界的手艺人


    关注 袁氏物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