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还不是最可怕的

 

可怕的是抄袭这件事情,已经被看做一种“实用”的手段,消失在每个人的耻感里。...

略显过气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终于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下:一篇获奖作文被指抄袭



写作圈嚷嚷得很激烈。有三观正的,也有三观不正的;有说“放过那个孩子”的,也有说“她不是个孩子”的。

一些宽容派,说“获奖证书都已经收回了,当事人也道歉了”,“要给孩子认错和成长的机会”——我其实特别想反问:如果一个小偷,东窗事发后,退了赃物,说了声抱歉,是不是第二天就能继续高高兴兴上班了

估计没人说“是”。但如果这个被偷的物品是“文字”,很多人便突然“高尚”了起来。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现在常常读不到好东西,活该。
我曾经和一位中学老师有过一个争论,主题是:作文抄袭到底算不算作弊?

老师坚持说不算。带小抄、偷看别人试卷属于作弊,但“如果把一篇范文背下来,然后默写上去”肯定不是;如果稍微修改下,按现在流行的说法,“洗一洗”,或者老师的水平看不出抄袭,说不定还是高分。

就算老师认定这篇作文属于抄袭,也无非是判个低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划到“作弊”的范畴里。

我就很不爽。我说,作弊不就是“以获得高分为目的的弄虚作假”吗?拿别人的文章来冒充自己的文章,就算背下来,不也是作弊吗?

老师犹豫了一阵儿,说这算审题不清,比如说,把作文审成了“范文默写”。

我说这是眼瞎啊。眼瞎的人还考什么试。凡是作文抄袭的,我们语文统一算零分行不行?

老师坚定地摇摇头。不行。
我曾经和一个媒介有过争论。主题是:“洗稿”的自媒体到底该不该打击?

当时的场合是一个非常官方的培训班。按理说参会的都是做内容的乙方,但不知道为啥出现了一个媒介甲方,而且还器宇轩昂。本来我以为大家能同仇敌忾一下,结果人家说:“洗稿难道不是本事吗?洗出流量就是能力啊!

我这种曾被洗得白白净净的,一下子就自惭形秽。

人家接下来谆谆教导,你看你们批评的这个号,有流量,有转化。为什么人家能洗到爆款,洗到带货?这才是大家需要讨论的话题。

我们怎么可能抵制他们呢?我们肯定优先投放他们。

然后大家就真的围绕这一点展开讨论和学习了。

不久之后,公众号出现了一个“洗稿评议小组”,我身边有朋友有幸入围。但大概不到一个月,她就兴致索然。用她的话说,“不是每个组员都有好眼神的”。

一不发工资,二不发奖状,大家当然乐意在里头“做个好人”。一些操作营销号的,更是想尽办法趁机拔高“洗稿”的门槛。最终呈现的案例,与其说是“抄袭者警示”,不如说是“洗稿者指南”。
尽管参加新概念比赛的这个姑娘栽了,但“偷文章”这件事情,一直是个很划算的“买卖”。它太“实用”了。

在学生时代,不是每场作文考试、每个作文比赛,都会面临那么多审视的目光。如果偷成了,荣誉加身,升学加成;如果偷不成,无非是游戏一场。

毕竟,数学、英语都有作弊,但作文,真的很少有。

在内容领域,不是每次抄袭、洗稿都会面临索赔和维权。如果粉丝多,流量大,还能倒打一耙,骂骂对方“蹭热度”,劝劝对方“被那么大的号洗是你的荣誉”。

毕竟,人们只看这只蛋,并不关心下蛋的鸡。

在不少“自媒体矩阵”公司里,刚毕业的大学生写职场经验,二十来岁的实习生写如何面对婚姻生活,差点连大专都没考上的孩子写如何培育学霸;四线城镇的大妈量产着明星穿搭……

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打开搜索引擎,然后起一个充满感叹号的标题——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抄袭”,也坚决反对“洗稿”,甚至还可以宣誓,签署自律协议。

他们会说,“我们在优化。我们在融梗。我们让那些老文章重新焕发生命力。”

抄袭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抄袭这件事情,已经被看做一种“实用”的手段,消失在每个人的耻感里。

一个背景声

“我还是觉得,那就是作弊。”
学而思好课节
让孩子得到实用好课
点击“阅读原文”是我给小朋友的博雅学习区嗷


    关注 灰鸽叔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