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窝纪事:美不美,家乡水

 

家家都有了井水,沟塘的水,再也没有人在意了。...



美不美,家乡水。

我爷爷和父亲都是水利工作者,从小时候开始,我对水就有特别的关注。鲤鱼窝的水是长流不断的,是甘甜的,是充满故事的,是让人流连忘返的。



鲤鱼窝很小,小到在百度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踪影。鲤鱼窝又很大,大到它占据在中国版图南北分界线上。村南20公里是巍巍大别山区,村北20公里是浩荡淮河水系。南高北低,自然形成畅通的水流环境。

在自然经济时代,家家为了安全,各占领一汪水圩。大的水圩住着同姓本家,小的水圩就住一家。我的记忆力,鲤鱼窝有老孟家圩子、老侯家圩子、老彭家圩子。房屋、耕田和菜园都在圩子里面。足不出户,就能生活上大半年。一般水圩的东岸是女人洗衣服,水圩的西岸是男人洗澡。圩子周围长满芦苇,芦苇上攀满青藤。芦苇下面,是清亮亮的水,鱼在芦苇根处游荡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春季,芦苇叶子繁茂。主人会把芦苇叶子送给村里人包粽子。秋季,芦花绽放,雪白雪白一片,在秋风中摇曳着。尤其在夕阳的映射下,显得婀娜多姿,并能发出沙沙沙的悦耳之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水圩收为公有。在水圩里的住家户,也都集中到了一起。水圩被改造成耕地。水圩在人们心目中的美景也逐渐丧失殆尽。

鲤鱼窝被三条水系包围,村前有一条泄洪河,叫柳沟,沟塘边长满柳树。夏季春柳落到水面上,就像少女在梳妆打扮。这条沟通穿越好几个村落,这些村落集合在一起叫柳沟行政村。也就是这条沟,把鲤鱼窝和外界隔开。小时候,我的玩耍范围是不能突破柳沟这个界限的。

村后有个条野河,像是地震留下的断裂带,比较弯曲,比较深。河里长满菱角、荷花等水生植物。水很清,我们经常这条河里洗澡。因为长有水生植物,它们的根系很发达,洗澡的时候,一不留神就会被长长的菱角根缠住了腿,让你动弹不得。夏季夜晚,也有女人到村后面的河里洗澡。我没有亲自遇见过,听村里人,那里倒是有不少故事。

穿鲤鱼窝村庄而过的叫上灌塘、下灌塘,有水库的性质。每年春季,蓄上满满的水,春耕春种,需要水量大。就从上下灌塘上取。每到夏季,尤其梅雨季节,雨水量大,上下灌塘的水就会提前泄完,以确保夏天雨季,村里不被洪涝包围。每到冬季,农活少了,生产队就要组织村民清淤上下灌塘。把塘里面的淤泥,一筐一筐地挑到农田里。一是增加农田的养分,二是扩大蓄水的库容。清淤劳动的场面,是最壮观的。到处插满红旗,各个所谓的突击队相互竞赛,嘿呦嘿呦的呐喊声,此起彼伏。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会喊起不知哪里学来的劳动号子。

我家病号多,只有母亲一人挑淤泥挣工分。母亲就格外卖命,她挑得总是比别人多,她跑得也总是比别人快。母亲比较胖,她笨拙的样子,我至今还记得。只是,那时候太小,不能为母亲分担些什么。我能做的就是,生产队里为劳动的人们准备茶水的时候,我提前给母亲接上一大碗。等母亲下工的时候,能喝上不烫的茶水。



清淤后的上下灌塘,水清水面也大。村里男人都在里面游泳洗澡,我也是那时候学会了扎猛子。有一次,我站在不深的水塘边洗澡,我用的肥皂突然从手中滑落到水中,我就在周围一番乱摸,怎么也找不到。因为怕回家被家人训斥,就努力滴寻找,努力地寻找。寻找的范围,从水塘边一步一步向水中间迈进。眼看着水面已经到了我的脖子,我的嘴巴,我仰着头,努力不让水面到我的鼻子。因为留着鼻子还能呼吸,但脚下淤泥越来越远,就感觉点着了一点点的样子。我用大母脚趾头轻轻一触水底,身体就浮起来。那种感觉特别美,我再也无心思寻找肥皂了。从那以后,我就学会了如何在水中浮起。等于说,一块肥皂教会了我游泳。

关于上下灌塘,还有一个故事。村里北边不足200米,就有输水干渠。但不属于我们村的。我们村的输水干渠在村子南五公里处。干渠引水到鲤鱼窝,要经历好几个村庄。每年当水流到鲤鱼窝的时候就像鳄鱼的眼泪一样少。上下灌塘总是灌不满,水稻种植季,水量也总是不够用,为此几个村年年会发生械斗。爷爷是水利上的工程师,他发现北干渠距离鲤鱼窝不足百米,就动员村里专门开挖一条引水渠,直接引水入塘。上面关系,爷爷去疏通。村里劳力,舅爷在家号召。说干就干,一个冬季,一条百米长的引水渠就修好了。从那里以后,上下灌塘的水始终都是满满的。用水量大了,塘里没水了。扒开涵洞口,一渠清水哗哗哗地就流进上下灌塘,流进农田里。

分田到户,大家用水更方面。上下灌塘水位蓄得高高的,掘开田埂,水直接流进田里。连抽水机都不用要。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了虹吸是怎么回事。高中物理老师,讲虹吸的时候,我脑子里满是村里通过虹吸原理,不挖决口,就能把高水位引入低水位的。

开始有很多城里人到鲤鱼窝钓鱼,一进村子,就安安静静地坐在水边的竹林里,一天都不出来,一口水也不向村里讨。开始,村里人和钓鱼的不互相干,也不言语。来的人多了,村里人就开始不安分了,钓鱼者到谁家园子里,那家就会跟钓鱼者索要五块钱或者索要一条钓起的鱼。再后来,鱼塘分给了个人,就彻底杜绝外乡人来钓鱼。



鲤鱼窝的水系发达,可饮用水质不好。根据一年四季不同,我们家会从南北多处水塘,挑水饮用。挑水是体力会,我家只有哥哥能干。在村里,能挑水了,也就说明一个男人长大了。我特别羡慕哥哥能挑水。有一年,爷爷拿回钻探用的钻头,村里人在爷爷家院子里,打了一眼大约有五米深的压水井。凉井水是没问题的,可烧热后的井水,放上茶叶,就会像写字用的蓝墨水。村里人以为,鲤鱼窝下面有矿产。就委托爷爷去城里化验,化验的结果是地下水质含铁量比较高。再过几年,村里人还不甘心,继续打井,一直把井打到九米一下,再出来的水就甘甜无比了,夏季凉凉的,冬季温温的,用井水蒸煮出来的米饭特别香。家家都有了井水,沟塘的水,再也没有人在意了。

分田到户后,各家只顾各家,再也没有人号召清淤沟塘。沟塘的淤泥越积越多,越级越高,高的塘低已经露出了水面。现在每年回家,都见上下灌塘布满水草,水质也污浊不堪,已经不见鲤鱼的踪影。



村里为了拓展土地,专门将西大湖平整成土地。化水圩为水田,比村子普遍要低洼二十公公分,因为是湖底澄田,黄板土为基,毫无肥沃可言。在此种植水稻,比其他地方低矮半截。反而遭来每个夏季的水患。十里八乡的雨水都会排泄至此,形成内涝,甚至威胁到村庄。因为濒临312国道,每遇内涝,明晃晃的大片,可谓一望无际。久居内陆地区的人们,对水景是比较稀罕的往往会在站在国道上,或者把车停在国道上,以此为背景照相取景。殊不知鲤鱼窝的村民,年年都会被水患围困多日。一年,水患久存不退,直接影响到村里一家养猪场成猪外运。鲤鱼窝属于本县东部靠中位置,又临国道,我不相信来来过往的官员中,没有本县父母官。也或是父母官们不食人间香火,根本不知水患为何物。否则,鲤鱼窝西大洼地年年水患,三十年来,始终未见改善。破解此患之道,并不复杂,增大排泄管道口径即可。只是没有人把鲤鱼窝的水患放在心上而已。

城里人看中了鲤鱼窝的环境和水系结构,想来开发乡村游。已经有人承包了村子西大洼地,种植莲藕。已经成片成规模了,政府还把哪里命名为莲藕生产基地。听说村里人总是排斥外乡人对鲤鱼窝水系的挖掘和改造。我也不知道是村里人对,还是外乡人对。每当看到水,我就怀念家乡的美。只是现在鲤鱼窝的水,有些贫瘠和污浊。



我家世代以水利为生,爷爷修建了本县第一架石拱桥,他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了很大贡献,也为鲤鱼窝的灌溉用水而奔波。而今他的儿子,我的叔叔刚刚加入“引鲇入固”水利工程考察队,正在为固始人饮水安全积极工作。

叔叔延续的是鲤鱼窝的家风,也有对鲤鱼窝之水的情怀。今年从老家回来,我特意拍了一些照片,想把最能体现鲤鱼窝水景的照片放大,挂在我城市的家中,每每看到,就会想起。

美不美,家乡水!


    关注 坤虫看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