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旅行《家乡的味道》  主播:桃花  编辑:莫鼬

 

欢迎收听本期的时光旅行,我是主播桃花。今天,就让我带领你们走进我的家乡,展现一个小小的县城中小小的人们,对于吃的执着。

《燕归来》墨明棋妙


我,出生在一个斗里。

这个斗,以二道百里长堤为壁,

以平原沃土为底,

北临长江,滚滚东向。

因取意三国时“左公安营扎寨之地”,

改古称孱陵为公安。

一方水土,一方人,

不以历史人文为傲,不以工业经济为荣,

却独独对吃食千般挑剔,情有独钟。

广播前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收听本期的时光旅行,我是主播桃花。

今天,就让我带领你们走进我的家乡,

展现一个小小的县城中小小的人们,

对于吃的执着。
《鼓与花》墨明棋妙




走在公安街头,一个不经意的抬头,

便能发现各式各样的小吃摊,

分布在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

天南地北,各有千秋。

这其中,以一种叫做“锅盔”的面食,最为特别。

久离家乡的旅人,最想念的莫过于此,

初来乍到的宾客,最留恋的,也莫过于此。

一个油桶,揭去上盖,

以耐火的泥土糊成肚大口小的空间,

再向醒好的面团里,揉进各式馅料,

抻宽拉长,为海棠叶状,撒上白芝麻,

徒手贴进滚滚炉膛,

一番进出,却不伤手部皮肤分毫。

经过二三分钟的等待,用钳子夹出,

便会发现,这薄薄的面饼,

竟一瞬间换了个模样。

若是将“外焦里嫩”的评价赠予它,

还会显得有点落入俗套,

但这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馅料比例的搭配完美地掩盖了猪肉的油腻,

面饼香甜却又不显得喧宾夺主。

若是将白糖在入锅前揉进陷里,

或是在出锅后洒在表面,

又会形成一种独特的口味,

本地人称之为:椒盐。

人们都说,

三袁里(这是一个地名)之所以出名,

绝不是因为三袁,

而是因为 三袁里 对面水果巷口,

有着最具公安特色的老字号锅盔摊儿。

提到公安,就不能不提到豆皮。

公安的豆皮有两种,

一种为炕,一种为煮。

炕成的豆皮与武汉的三鲜豆皮相似,

却又不完全相同,

中间没有糯米,只有以猪肉为主的馅料。

豆皮包成布口袋一样的形状,

放在锅中炕熟。

出锅时,表面焦黄,内里细嫩,

最宜与卤菜一道,着一杯小酒,

组成一道像模像样的晚餐。

而煮制的豆皮,与前者完全不同。

用大米、绿豆,

还有面粉按一定比例掺合在一起,

用石磨磨成浆,再立即放到锅里,

一阵大火过后,米浆成了一张面皮。

面皮摊凉,再由妇人快刀,将其切成细条,

尔后晒干,变成豆皮。

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将豆皮置于锅中煮熟,

再加上切好的糍粑和腊肠,

最后再来一点儿菜叶。

豆皮入口不像面条那样干脆利落,状如米粉,

却较之更为粘稠,

以酱菜辅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清明上河笑》墨明棋妙
锅盔豆皮虽好,却终究不能代替主食。

而谈到宴请宾客必备的一道佳肴,

公安牛肉才是第一选择。

牛肉火锅分五种:

牛三鲜,牛杂,纯牛肉,牛蹄筋,黄金管。

红油锅底中,事先炒熟的牛肉如同小山包般冒出一点尖儿来,

辣椒与大蒜当然必不可少。

公安人重辣,偏咸,

辣椒胡椒味精香菜,一股脑儿往里加,

满头大汗满面通红自然是标准结局。

以牛肉、牛肚、牛板筋佐酒,

瞅着空儿往里面下上千张、豆腐、豆棍,再来一篮时蔬涮煮,

算是真正地将牛肉的汤汁运用到极致,

以至于散席良久,也能回味无穷。

多少年来,

多少“外地特色”,西餐韩食入驻这个小小的县城,

而自诩“会吃”的公安人,

在起初的“尝鲜”过后,

无一例外地又都回到了街头巷口大大小小的牛肉火锅店内,

回到了最初那一方摆满了大炉小炉,大盘小盘的圆桌旁。

在这觥筹交错之间穿行的,是坦诚与豪情,是不变的热爱与初心。

长江边的县城,总免不了要吃鱼,

而蒸煮煎炸种种做法,

似乎还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于是,便出现了一种名为鱼糕的江滨特产。

当地,不管谁家摆上酒席,

上的第一道菜肯定是它。

鱼糕呈方形,薄而滑腻,质软而嫩,

烹制时不需要加任何佐料,

可以蒸制,亦能下火锅,

食鱼而不见鱼,鲜度却堪比鱼。

最常见的做法,是以细粉为底,

凹成倒扣的碗状,将鱼糕一片片一圈圈覆盖于其上,

再加入适量黄花菜、黑木耳、玉兰片,如同盘上生花。

日常的饭桌上,反倒极少看见它,逢年过节,一家团聚的时候,

却少不了它。所以鱼糕在我们心里,

逐渐变成了年节的象征,

在每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里,都有它的存在。儿时不愿吃鱼,嫌刺多肉少,

但从不会拒绝母亲夹来的鱼糕。

鱼糕本为鱼糜所制,

又会被闲不住的孩子捣碎拌入饭中,

囫囵着咽下,

想来竟是一种难言的幸福与快乐。

毕竟,那是我们一生中最后一段,

被保护在港湾中心的时光,

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块,

替我们过滤了所有痛苦,

没有荆棘刺痛,寒风刺骨的地方。
《明-绿豆糕的童年》墨明棋妙
正餐过后,当然要加上一道饭后甜点。

而留在我们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糕点,

莫过于顶顶糕。

“顶顶糕,顶顶糕,吃了长不高”,

这首回荡在脑海中的歌谣,

时常会带着我们回到那个,

兜里没钱,嘴上不闲的童年时光。

那时的街头,

总是会有很多卖顶顶糕的老爷爷老奶奶,

打开罩在小摊上的白布,

便能在小木格中看到一个个白白嫩嫩的小方块。厚厚的糯米包裹着薄薄一层豆沙,

冒着白色的蒸汽,

一口塞进嘴里,糯糯软软,夹杂着豆沙的香甜。小时候兜里空空荡荡,

和哥哥姐姐出门总是能蹭一点儿,

就去蹭一点儿,

明明不贵的小糕点,

却一度让我们魂牵梦萦,垂涎不止。

后来长大了,自己也能去买了,

却又一头扎入了学习之中,不知今夕是何年。

而今才猛然发现,

那曾经处处可见的顶顶糕,逐渐销声匿迹,

直到最后一个卖顶顶糕的老爷爷,

也从家乡的街头消失,

一切对那片松软糯香的怀念,

也只能化作一声遗憾的叹息。

如今,偶然在武汉街头发现,

总不忘买来一点,

虽然味道还是那样的味道,

身处的,却不再是家乡。
《燕归巢》






在公安,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好吃的都得找。

有时候,来到一处看上去像是民居的小房子,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

才发现这是一家小面馆。

她家的青椒肉丝面,

不是用煮过头了的肉汤为汤底,

而是真正现炒的青椒肉丝。

来到这家面馆吃面,

才知道什么,才叫真正的“家常”。

穿过几重小巷,来到一家财鱼馆里,

能吃到最好吃的锅贴,

而且每次去,都能发现它的做法有了新的改良。天桥下的早堂面更是一方特色,

细面清汤,再加上牛肉包子,

香气能从街头飘到街尾,且百闻不腻。

虽然选址诡异,

可它们却无一例外地被人发掘,

并因人们的口耳相传逐渐闻名,

新客熟客源源不断,

有时,人们甚至不惜绕远路,

也要去那儿过一过嘴瘾。

公安人对于吃,绝不是追求饱腹,

反而像是在追求一门艺术,一种享受。

或许,这就是离开了家乡的我们,如此想念家乡食物的缘由吧。


相信,听完这期节目,广播前的你,也会禁不住回忆起自己记忆中家乡的味道吧。外面的世界,纵有千般好万般好,却总不如那个,不能装进行囊的港湾。这时,我们的心中,会不会突然升起一种冲动,想对自己的家乡微笑着说一声:久不见,甚相思?感谢收听今天的时光旅行,

我是主播桃花,

感谢编辑莫鼬的供稿,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