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 阳山:诗文昌盛学发公祠承载家国情怀 双凤舞生动灵活何家营鼓乐一脉相承

 

阳山,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推陈出新,稳健发展,创造着与时代节拍和谐奏明,的繁盛家园。...

CCTV-10
2020.2.29 15:38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广东卷 阳山篇


阳山篇  预告片
阳山二字在历史上最早成名于一道关卡——阳山关。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南征百越,设置岭南三郡,之后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溪关。其中的阳山关,就是这片土地最初以阳山为名,的历史印记。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时期,汉将伏波将军路,博德趁南越国内乱,一举平定南越。由此,阳山县被纳入汉朝南部的,桂阳郡管辖。阳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韩愈改变了阳山,阳山也滋养了韩愈


韩愈,作为阳山县有史料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县令。
公元803年,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因一封谏书招致仕途灾难,被贬三千八百里外的,连州阳山,就是今天的广东阳山县。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韩愈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这样描述阳山。
由于许多人慕名求教,来到阳山的韩愈身边很快集聚起,一批青年才俊。他们师友相称,谈学论道,徜徉于这片与中原迥异,的山水之间,形成了阳山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团体。
在这里,韩愈劝课农桑,重视水利,改良农作物品种,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当地人;随后,又兴教办学,传播礼仪,教化民心;同时建章立制,建立乡规民约,整顿吏治秩序。
一年多的时间,韩愈改变了阳山,阳山也滋养了韩愈。据2003年版《阳山县志》记载:宋代阳山建有学宫,明代建明伦堂、仰止书院,清代有阳溪书院、回龙书院、宗韩书院、桂香书院、韩山书院等。阳山,逐渐从蛮荒之地走向诗文,昌盛。
在这片远离尘嚣的山水间,韩愈挥笔写下“鸢飞鱼跃“四个大字。如今,这四个字刻在因韩愈而改名,的贤令山上,成为广东四大,摩崖石刻之一。
2011年,阳山县一座新建成(新建成)的,中学被命名为“韩愈中学”,学校设立了韩愈,文化特色课程。
学发公祠 承载家国情怀


2019年5月26日,一位名叫朱鼎勳的海外华人从马来西亚来到,了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在一座外形斑驳,的古老建筑前,他驻足停留,缓缓推开了大门。这是他第一次,回到自己的祖籍,回到曾经的家——学发公祠。
1985年,他的父亲朱汉湘将这座,巨大的宅院捐赠给了阳山县政府。
学发公祠是朱鼎勳的爷爷朱海,均先生所建,目的是为了纪念朱海,均的先父朱学发。
朱海均生于阳山,1915年,为谋生飘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做矿工。经过多年打拼之后,朱海均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商界巨子。
中国人特有的桑梓情怀令朱海,均在经商成功后频繁与家乡联系,并从1923年开始,在家乡建造这座以,父亲名字命名的私家宅邸。


历时12年,1935学发公祠年,基本落成,总占地面积是10941.4平方米,被称为“广东省华侨建筑规模之最”,因其外形,酷似拉萨布达拉宫,故而又被称为“广东布达拉宫”。
学发公祠中一,共有11块匾、13副对联,每副对联涵盖的是,朱氏历史名人的一个故事。这些对联蕴藏着极高的,文学造诣,是文化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珍宝。
作为这座房屋的主人,朱海均在房屋落成,后只住了一个月,便因工作回到了海外,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归来。
1937年抗战爆发后,远在海外的商人朱海均,关心着祖国存亡和,家乡人民的安危。他在马来西亚的金保、地摩两埠宣传抗日救国,动员当地华侨有钱捐钱,有物献物,并带头捐献白银三万两。

成立于1937年的,黄埔中正中学,校址在黄埔军校旧址。由于战事影响,这所学校几经辗转,转移到阳山。学发公祠张开怀抱迎接了这所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学校。
当时残存的几个班级的学生和,校长邓震亚一起,在阳山人的保护下,在这所高大宅邸的,中度过了艰难的战时岁月。直到抗战结束后,学校又迁往广州。
何家营鼓乐一脉相承
2005年12月,世界文化论坛联盟大会在约旦的,首都安曼举行,其中,代表中国参加这次大会,的是西安何家营鼓乐社,他们向来自全世界80多个国家的近千名,专家家和文化文化学学者展示了中国古老音乐的神韵韵和魅力。
2009年,何家营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何家营鼓乐传承,着盛唐遗音,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脱胎于长安燕乐,属宫廷音乐,是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大型乐种,民间称“细乐”。鼓乐大气、雄浑、高雅,不同一般民间音乐。直到如今,它所使用的乐谱,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谱。这种乐谱一般人很难看懂,一直靠何家营人,世代手抄保留下来。


唐朝末年,由于战乱频繁,宫廷音乐随着宫人流落,民间。何昌期爱好音乐,谙熟音律,召集流落民间的宫廷,乐师演奏宫廷音乐。这些音乐历经千年的流传,形成了今天的何家营鼓乐。
如今,何家营村居民有9成都,姓何,他们自认都是何昌期(何昌期,)的后人。而远在千里之外的阳山,何昌期(何昌期)将军的后人,也依然生活于此。何家营鼓乐的闻名让两处的何氏,后人有机会相认。
双凤舞生动灵活


“双凤舞”,流传于阳山旱坑村一带,体现着阳山人对于凤鸟,文化的喜爱。
“双凤舞”是阳山县唯一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邓发喜是双凤舞队伍,的教导员。这种舞蹈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怀集县,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传入阳山,距今约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目前,阳山县杜步镇旱坑村是全国仅存,的保留双凤舞技艺的村庄。
在旱坑村,每逢节庆、婚嫁、乔迁、寿宴等重要日子,双凤舞都会登场表演。
双凤舞舞姿生动灵活,变化多姿。每一个动作都是有,其特的含义。双凤交颈,表示相亲相爱;凤凰扫背毛,表示驱邪求福,双翅展开,则表示事事行好运,万事大吉。
双凤舞表达着阳山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祝福。

今天的阳山,热烈与幽静,古朴与新鲜在流动的时光中交织成,优美而独特的旋律。阳山人在这片,鸢飞鱼跃的土地上穿越千年岁月,和着时代的步伐,一路向前,厚积薄发。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中国影像方志

《阳山篇》

播出时间:2月29日 15:38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胡悦 王璐璐(实习)


    关注 央视科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