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翻90倍 却满是大坑?!房地产太难了! 檀楼市

 

A股有这么一家地产公司.........

文/roll雪球

规模!规模!规模!

这是地产公司永远,的主旋律!

然而,仅有规模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优秀的盈利能力、较好的财务安全性!

正如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实现高质量的增长,质量第一,增长第二!

在a股就有这么,一家地产公司,近10年的规模增长速度,冠绝中国,但盈利能力、财务安全性长期堪忧。

它就是“阳光城”,一家闽系地产商。


2019年12月31日,克尔瑞发布2019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排行榜,“阳光城”全口径销售额达到,2110.3亿,位列榜单13位,同比增长30%,在前20强中,增速仅次于世茂地产。

而2018年销售规模突破,1600亿,同比增长78%,可谓“一年一个台阶”,非常红火!

这家2009年上市、福建起家、历经三任明星职业,经理人的房企,从2011年23亿的销售,规模,到2019年的,2100亿,8年增长90倍,无疑是近10年最耀眼的“黑马”!

然后,它并不是一家优秀的房企!

为何这样说?

因为其长期无法摆脱盈利能力差、财务风险高的“魔咒”。

本文将复盘“阳光城”近10年的发展历程,解析其发展中的“痼疾”。
蒙眼狂奔 暴增10倍


阳光城老板林腾蛟,以“知道什么阶段请什么人”著称,他聘任的第一任明星经理人,是原龙湖运营总经理陈凯(2012-2014)。

寄望其能迅速做大规模,实现其“区域型房企”到“全国性房企”的转变。

陈凯采用“三高”模式(高周转、高杠杆和高成长),用招拍挂抢“地王”的激进策略迅速开拓新市场(,新市场),再通过高周转去缓解高杠杆(高杠杆,)带来的风险。

2012-2014年,阳光城犹如“坐上了三级火箭”。

城市布局上,阳光城初步实现全国扩张,从大福建(福州、厦门、上海及周边地区)成功拓展至兰州、西安、太原等城市。

销售方面,2012、2013、2014年分别实现合约销售,金额73亿、220亿、230.7亿,同比增速分别为217.39%、201.37%和4.86%。

而2011年销售额,仅23亿,短短3年实现10倍增长,堪称“奇迹”,从偏居一隅的地方“三四线小房企”一跃成为全国性的“二线房企”,成为行业明星!
然而,高增长背后,是盈利能力和财务,安全性的持续下滑。

销售额暴增,必然建立在拿地,支出飙升的前提下。2011年的拿地金额,约20亿,到了13年变为137亿,增长了5倍多!

根据阳光城财报数据,12-14年,平均楼面价3500-4000/平,售价1万出头,价格不贵也不便宜。

房企买地的钱,大部分是借的,为了支撑拿地支出的飙升,阳光城各种融资手段“火力全开”,银行、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第三方理财、股票增发等等,让人眼花缭乱。

有息负债从2011年,的54.2亿,增长到2014年的,202.61亿,增长3倍左右。

拿地支出增加5倍,为何有息负债,增长只有3倍?

答案是:“明股实债”。通过巧妙的财技将“债务”伪装成“股权”,“债务”被降低了,美化报表,便于融资。
(阳光城近年加权融资成本)


(阳光城历年财务杠杆)
伴随着有息,负债的快速增加,净负债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杠杆”,在12年下半年就早早的超过了,安全线120%,最高达到220%左右。

现金流压力山大!

杠杆上升的这么快,财务风险骤增,要想继续借钱维持运转,只能付出更高的利息。

结果是平均融资,成本不断攀升,在2014年恰逢全国房地产,大萧条,一度达到“毁灭性”的10%以上,远远超过7%行业平均水平,完全失控!

此时的阳光城好比一辆,在高速公路上以200km/h的速度狂奔的汽车,融资、买地、销售、回款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直接“车毁人亡”!

辛辛苦苦挣到的利润被,巨额利息“吞噬”,沦为债权人的“打工仔”。

财报数据显示,12-14年卖的房子,净利率不足8%,与及格线10%差距甚远。

阳光城虽然销售额暴增,10倍,但“踩着钢丝”,承受如此之高的风险,获得如此之低的盈利能力,增长质量太低,真心不值!

在这里我想将“阳光城”与“恒大、融创”对比一下,来剖析阳光城的问题。
三者都有过“销售额连续高增长、净负债率超过200%、融资成本高企”的阶段,但是“恒大、融创”的净利率都,保持很高的水平。

这是为何?

因为融创、恒大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无惧风险,底气十足!

恒大“囤地”模式能够充分享受地价持续,上涨的好处,赚取35%的超高毛利率。

以“并购王”著称的融创,通过并购能获取,大量优质廉价土地,平均地价不超过2000/平。

总之,既要连续高增长,又要较高的净利率,最好得有一项独门绝技!

作为职业经理人,陈凯干得确实不太好,下课也是必然的,接下来会是谁来接下这个“烂摊子”呢?
并购大坑来袭!
(阳光城历年新增,土储构成比例
第二任明星经理人是张海明(张,海明)2015年初-2017上半年,2011年便已加盟,阳光城,担任大本营“大福建区域”总经理。

张海明时代,其实是最容易做出成绩的,因为他任职期间正是波澜壮阔的,房地产大牛市,但是最后却以惨淡收尾,不禁让人唏嘘!

在其领导下,阳光城增速相比,之前有所放缓,15、16及17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为57%、34.55%、122%,成绩一般。

张海明时代,最鲜明的特点是:模仿融创,拿地模式从“招拍挂”全面转向“并购”,成为并购市场中的一匹,黑马,可与“并购王”融创比肩!

最夸张的时候,2016年新增土储中并购占,比为89%,并购金额205亿,而“并购王”融创在当年的并购,额也不过220亿元。

大举并购背后,暗藏着阳光城想要在规模上弯道,超车的野心。
张海民当时表示:“现在的土储排名就是五年之后的,房地产公司的排名。如果土储能够排得上名,未来的前二十就在这里。去年、今年和明年,我拼的是土储。弯道超车里,最容易冲上去的就是并购,不是招拍挂。”

为什么最容易冲上去的是“并购”?

主要是因为“并购”相比“招拍挂”,容易拿到非常便宜的土地,毛利率会明显提高,并且同样的资金规模能买到,更多的土地,资金压力小不少。

这对于阳光城来说,既能保持较高的销售增速,又能降低杠杆和融资成本,也能提高盈利能力。

可谓“一石三鸟”!

效果立竿见影!


张海明时代,并购土地的成本非常低,平均楼面价,只有2521元/平左右。

同期“招拍挂”获取的土地,平均楼面价为5606/平左右。

相比之下,“并购模式”真心便宜!

在此带动下,2016年全部土储楼面,价为3251元/平左右,在当年地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下,竟然比2015年还低,了229元/平。

另外,融资成本降为8.42%,比15年下降一个百分点。

但是,“并购”有一个巨大的弊端:坑太多!

如果尽职调查做的不到位,之前的种种问题没有,被发现,那么就......大坑来袭!

由于突然转型为“并购模式”,管理经验不足,给予内部投资拓展,人员过高的激励,导致相关人员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谈项目,尽职调查不充分。

不少项目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被发现,成为迟迟无法动工并,销售的“僵尸项目”,直接导致周转速度下降、资金成本大增。



其中最大的一个“僵尸项目”,是16年11月底收购的“物产中大资产包”,耗资104.69亿元,占16年土地购买金额,的37.25%。

这个项目收购完成之后,过了一年多,才完成资产交割手续。

而“干净”的招拍挂项目,一年多的时间估计,都清盘了!

从张海明(张海明,)任职期间的成绩单来看:销售增长尚可,融资成本改善明显,截止2017中报只有7.14%,而14年超过10%

但是,净负债率仍“高高在上”,接近250%,净利率进一步下滑,从17和18年财报,数据来看,不足7%,比之前还要低.

连恒大一半都没有!惨不忍睹!

“一石三鸟”基本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为了挽救危局,阳光城并没有去,想办法如何改善“并购模式”,而是开始物色新的明星,职业经理人,开启新的经营模式。

以“后视镜”的视角来看,如果当初继续坚持并购,为主,提高管理水平,打造强大的并购团队,向融创靠拢,现在的阳光城会不会是“融创第二”?

那么,下任的明星经理人又会,是谁呢?
“不可能三角” 似有好转?


2017年6月,房地产依旧在大牛市中,不过不是一二线,而是三四线。

彼时,因为大量并购“僵尸项目”,阳光城在房地产,大牛市中步履蹒跚,面临创立以来的最大困境。

于是,老板林腾蛟(林腾蛟)从碧桂园挖,来地产界黄金组合“双斌”:朱荣斌、吴建斌。

这二位最初都曾在“中海系”工作过较长时间,前一个东家是以“极速周转”著称的“碧桂园”,他们给阳光城带来了“碧桂园模式”。

朱荣斌,视野广阔、眼光独到、运筹帷幄,担任总裁一职。

吴建斌,擅长融资,在银行、资本市场人脉资源丰富,号称“资产负债表中任何一个科目,都可以做融资”,担任分管财务,的执行副总裁。

“不可能三角”。

林老板只有三个要求:做大规模、提高净利率、降低杠杆和融资成本,这是前两任一直无法,完成的“不可能三角”。

如何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1)当务之急是提高周转速度,做大销售

为了提高周转速度,一方面全力解决前期,并购产生的“僵尸项目”,尽可能加快其周转,同时放缓并购步伐,逐步增加“干净”的招拍挂项目占比,从17年的54%提升至19年,上半年的86.7%。

另外,碧桂园的“杀手锏”“同心共享机制”在阳光城落地生根!

2018 年,实现拿地到开盘平均周期 6.3 个月,提速 0.6 个月,周转速度显著提升。

2017 年,销售额冲破900 亿元,同比增长88%,克尔瑞排名首次,冲入前20。

2018 年销售额达到1629 亿元,同比增长78%。

2019年,销售突破2110亿,同比增长约28.9%。

2)净利率回升

截止2019年三季报,随着前期“僵尸”项目逐步解决,净利率开始回升,从不足7%回升到7.85%。

3)杠杆降低,融资成本稳定

截止2019三季度,净负债率145.13%,近8年以来首次下降,到150%以下,接近120%的安全线。

融资成本保持稳定。2017年融资成本显著,下降,从8.42%降为7.08%,但是2018年,由于调控显著收紧,融资成本反弹至7.94%,截止2019三季报融资成本回,落到到7.72%。

似乎一切都在好转?


从9月至今,阳光城股价大涨40%左右,主要就是净利率、杠杆持续改善的结果。

但是仍有一个巨大问题,需要解决:货值不足。

2019中报显示,预计货值仅有5466.78亿元。在未来销售额,每年保持20%增长的情况下,只能满足2年的需求,与行业惯例“土储满足3年需求”的标准相距甚远。

所以当下,急需大量补充土储,否则未来业绩增长无法,保证!

但是,这必然带来杠杆和融资,成本的上升,股价上涨的根基恐怕,要动摇!

面对两难困境,当下的阳光城,股价大涨或许只是“虚假的繁荣”。

【结语】:

1、坚持到底才有胜利!总结阳光城的发展历程,我们或许可以发现阳光城,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够坚定!

行业内典型的三种模式:碧桂园的“极速周转”模式、恒大的“囤地”模式、融创的“并购模式”,以及其他一切能有效平衡“规模增长”“净利率”“杠杆和融资成本”三大指标的模式,都是可行的。

但是每种模式要玩的溜、玩的精,需要较长的时间,三大指标的持续改善和,不断平衡也要较长的时间。
对于阳光城来说,三任职业经理人,三个不同的经营模式,任何一种模式如果能,长期坚持不断优化,都可以成功。

但是,前2个模式时间不长,现有模式时间也不长。

如果因为暂时遇到挫折就,改变模式,“另起炉灶”,将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一朝天子一朝臣”。经营团队大变动,大批人入职,大批人离职,张海民(张海民)时代的高管,基本走光了,现在的阳光城已经是“双斌”为首的“中海系”旧部的天下,这种经营资源的无谓损耗无疑,是巨大的!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公众号:牛头财经(ID: ntcaijing)

牛头财经是由几个,资深的私募大佬创办,手把手告诉你股市、楼市,哪里是坑,哪里有机会?

现在关注牛头财经公众号,在后台回复数字“1”,即可免费获得国内八大,顶级游资操盘手法全集(赵老哥、欢乐海岸、乔帮主、炒股养家、小鳄鱼、金田路、割肉荣、解放南……)


    关注 叶檀财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